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

“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 立秋一般预示著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立秋以后,降水、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的说法。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至汉代仍沿此俗。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还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立秋时, 北方人要“贴秋膘”,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咬秋”等习俗。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