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是中国民间流传久远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叫“年”的怪兽的侵害,而这种怪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唐太宗李世民曾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中国古代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都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守岁是对岁月流逝的回忆,是对人生步履的总结,是对生命的深刻领悟与感激,也是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憧憬。“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除夕到了,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祝大家除夕快乐,新春大吉,预祝在新的一年里,诸事顺利,八方来财,五福临门收获丰,四季平安遂心愿!

除夕之夜,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邀您一起收看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国家公共文化云共同制作的“美丽中国—微春晚”专题,邀请大家一起知年俗、赏美食、看大戏,辞旧迎新,欢度新年。

点击以下链接观看“美丽中国—微春晚”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Pf0JY4ZasLrKlnRGTfoRHh0XbMAK5eqw

点击以下链接观看《过年》剪纸动画片

https://youtu.be/IGiZ3AODX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