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取意”天清地明”之意,又称踏青节、三月节、,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踏青、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源自中国周代起始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好适合春耕春种,对于古代农耕生产方面起指示指导作用。

清明节最常见的习俗包括

  • 扫墓祭祖,对祖先和故去的亲人表达礼敬和缅怀,
  • 踏青郊游,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一切生机勃勃,一般人们会在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郊外游乐一番,享受春光,荡秋千,拔河和蹴鞠都是自古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
  • 放风筝,或者植树插柳,在古代是一种巫术行为,可以祛病辟邪。如今成为春天利于身心舒畅的的春季活动。

清明美食:

青团之俗缘于寒食节。寒食禁火,江南一带多会准备青团和糯米糖藕在寒食节食用。做青团用的野菜可以有很多种,泥胡菜、艾蒿、马兰头、鼠曲草等。糕团多为糯米,也会加粳米让其更筋道,内馅甜咸皆有,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现在多用艾草,取其新鲜汁液和糯米面,清香之气留于齿唇。现在青团成为清明最重要的食品,放眼全国,各地对青团的名称和做法也都不尽相同。

与清明节相关的节日:

上巳节: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与七月十四是春禊、秋禊,原为招魂续魂的日子,后延伸为在曲水边以兰草求神祓除不祥,是春秋两季的祭礼。兰草非兰花,而为菊科佩兰;曲水的”曲”,因为不直象征邪;修禊是修洁净身。古代文人将这个习俗浪漫化,诗意化,除了踏青,斗百草,还有”曲水流觞“,演变成为杯随曲水、吟诗饮酒的文人雅集。

寒食节: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节被唐代帝王列为拜扫祭祖,返本追宗的重要礼节,并且需要冷食禁火,随着历史的变迁、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且融合了很多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

文章和图片参考来源: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46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