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儿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年的中秋节,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是亲朋好友阖家团聚、共叙亲情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体现了中国人对团圆和睦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受到国外民众的关注与喜爱。近几年来,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为推广中秋文化,围绕“天涯共此时——中秋节”品牌活动,每年都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也让越来越多的丹麦人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知道了中国老百姓过中秋节的一些习俗。

今年,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在新装修的大楼里举办了“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活动,其中由丹麦华人总会餐饮业协会会长、特级厨师李忠良带来的月饼制作让众多的丹麦学生以及到场的丹麦群众亲身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今天推出“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系列的第三期,介绍中秋月饼的由来。

中秋之夜,花好月圆,合家分吃一块月饼,有着阖家团圆、和睦相亲之意。那么,月饼起源于何时?

中秋佳节

月饼的由来
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古代,每到中秋节,人们就会在香案上摆上象征丰收的圆形蔬果,跪拜月亮,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如意。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据说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关于中秋赏月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关于“月饼”一词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南宋文献。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到了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明代以后,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敬请关注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网站和新媒体平台:

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网站:www.ccccph.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ccccph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chinaculturalcentercph

Youtube: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

Twitter: @ccc_copenhagen

TikTok: @ccc_copenha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