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是个文明诞生的大时代,5000年前的中华文明在哪里?《良渚与中华文明》系列讲座将由一线考古学家向大家阐述良渚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以及它所代表的东亚文明的独特性。

邀请《看见5000年—良渚王国记事》作者马黎作为串讲人,考古学家围绕良渚遗址考古发现的城、稻、水利、玉等良渚文明因素来展开讨论,呈现一个生动、立体、多角度的良渚。

Vlog实拍,通过外国游客寻访良渚博物院、良渚遗址公园、工作坊互动等来展示良渚文明不同层面的丰富精神内涵。

良渚文化年代约公元前3300-2300年,是中国早期区域文明的重要代表。良渚文化的核心分布区——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位于北纬30°-32°、东经119°10″-121°55″之间,与这些其它旧大陆古文明发源地所处的纬度大致相当,占地面积约3.65万平方公里。

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发展序列清晰,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的文化区,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先后经历了马家浜文化(5000-4000BC)、崧泽文化(4000-3300BC)、良渚文化(3300-2300BC)、钱山漾文化(2300-2100BC)和广富林文化(2100-1800BC)等发展阶段。

环太湖地区共发现约600处良渚文化遗址,良渚古城其中最大的聚落中心和唯一的一座城址,因此可视为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和是良渚文明的都城。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中国西南部,隶属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坐落于一处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C形盆地的北部。古城南北分别峙立着大遮山和大雄山两座天目山余脉,西部散布着一系列低矮山丘,这三处山体均距古城约2公里,向东则是敞开的平原,总体有一种以山为郭之感。古城的所在的区域有着广阔的腹地、优越的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可分三重,最中心为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宫殿区,其外分别为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城墙和面积约680万平方米的外城所环绕,堆筑高度也由内而外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同时古城北部和西北部还分布着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和与天文观象测年有关的瑶山祭坛等,在古城外围也存在着广阔的郊区,良渚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外围郊区总的占地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规模极为宏大。

莫角山宫殿区及其他城内的台地、城墙、外城、外围水利系统均为人工堆筑而成,工程可谓极为浩大。据初步估计,整个工程土石方总量达1005万立方米,需要大量的人力、可能需要持续数十年来能完成。

点击播放观看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