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冬时间点为公历每年11月7日或8日,今年为11月7日。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温度下降,寒潮来临。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的时候,天气还是比较温暖舒适,温度宜人,这时候对冬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立冬的习俗有迎冬、贺冬、吃水饺等等。

迎冬亦称“拜冬”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样,立冬日天子也要举行迎冬的仪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诉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天子要赏死事以安社稷,并且要抚恤孤寡。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贺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立冬作为“四立”之一的重要节气,是中国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也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的兴旺吉祥。立冬不仅是冬季的第一个季节,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也被当做重要的节日来庆祝。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人们一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立冬是十月的大节,在中国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补冬

在中国有“立冬补冬,补嘴空”之说,也就是立冬进补,自古传承至今。补冬是中国节日饮食习俗。流行于全国各地。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立冬意味着进入寒冷的季节,人们倾向进食可以驱寒的食物。是日,一般杀鸡宰鸭或买羊肉,加当归、人参等药物炖食,也有用糯米、龙眼、糖等蒸成米糕而食者,杭州人此节习吃馄饨。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冬天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俗称“补冬”。在中医认为是冬至这天进补身体最容易吸收,而且天冷不容易上火。中医认为冬至是天地阴阳之气交替之时,也是人体阴阳之气交换的时刻,所以冬令进补常选择于冬至日开始,药性宜偏于温热养阳,但应以温而不散、热而不燥为主。特别是在厦、漳、泉、台湾地区,民间非常重视冬至进补。在立冬至日补一下,是为了适应气候季节性的变化,调整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以抵御寒冬。在中国民间一般有吃汤圆、吃豆腐、包饺子、喝羊肉汤等不同习惯。

吃饺子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相传,饺子的发明人是东汉的名医张仲景,张仲景一生行医无数,到了建安年间,就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官,每逢初一十五就在衙门大堂里行医救人。到了官职期满的时候,正好是冬天,张仲景在告老还乡的路上看到很多的难民冻坏了耳朵,所以就记在了心里,之后就发明了一道“祛寒娇耳汤”。“娇耳”里会放一些羊肉、辣椒和其他的驱寒药材,然后用面皮包裹住这些食材,对折起来,因为形状酷似耳朵,所以就叫“娇耳”。这个“娇耳”,就是饺子的前身。这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观看立冬的视频: https://youtu.be/yuQimqwSU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