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也是我国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古人就通过土圭观测太阳确定了“冬至”的时间,太阳黄经达到270°,通常在每年阳历12月22日至23日之间。
在“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经历全年最短的白天和最长的夜晚。过了“冬至”,白天逐渐变长,夜晚变短。从“冬至”开始,各地气温进入最寒冷的阶段。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传统祭祖节日。因此,“冬至”也被俗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民间流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在中国北方地区,吃饺子已经成为千年的传统。人们相信在“冬至”吃饺子寓意吉祥如意。而在江南地区,“冬至”吃汤圆也是传统习俗,“圆”象征着“团圆”和“圆满”,汤圆既可用于祭祖,也可作为亲朋好友互赠的礼物。此外,在中国的山东和四川地区,有喝羊汤的“冬至”习俗。
古代人们在冬至后还有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通过计算春天温暖到来的日期。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